第362章(1 / 1)

又或者说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。

条件这样苛刻的寻医,应是叫宁克申找到一位善治小儿疑难杂症的名医。

尚未走到江南,就在襄城附近,宁克申一行人遭遇了农民军与明军势力。

他们所扮文士当然是不会跟着两股势力起冲突的,但是两军交战难免伤及无辜。

有一人家几乎是全家都被残杀了,只留下家中老大出门去了不在家里幸免于难。回来看见这等惨状几乎是要了结自己的性命,正好被宁克申撞上了。

宁克申就将这个人救了。

还帮着他将一家老小都埋了,又看着这人不再寻死了,才匆匆离去。

宁克申是记挂自己的差事,结果带人往江南走了一圈,偏偏就没有寻到合适的良医,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,只得空手而归。

结果路过襄城的时候,又遇见了这个男子。他竟是要寻死,正巧被宁克申给救了。

宁克申虽年轻,但这一路经历这许多的事情,早已是成长许多,苦口婆心将这男子劝了一回,这男子大哭一场,最终是不寻死了,却要跟着宁克申走。

去哪里做什么都无所谓了,只是要离开襄城,甚至想离开关内这个叫人伤心绝望的地方。

也便是在其后一次次的交谈中,宁克申才知道,原来这人是个医者,是出去给人瞧病去了才躲过一劫了,救了人家的孩子,结果自己一家遭了毒手。

其实若是他在家,也难以幸免。多他一个人,也是无法和那些军士相抗的。

家国已失,这个人了无牵挂,心如死灰,又被宁克申救了两回,宛如再生。

是一心一意的要报救命之恩的。宁克申也没有料到世事会这样巧合,确信此人极为诚挚可靠后,就将这人带出了关外,出关之后,才将事情和盘托出。

这人才知道原来所托家中小儿天生目盲,说的是大清皇帝的十一阿哥。

这是真正的良民,是被这世道逼到了这个地步,从前在关内是从不参与这些事情的,倒是一颗仁心,一心一意的想着要为恩人排忧解难。

便是知道了宁克申南来的缘由,也不曾有什么要去报官的想法,在他看来,那官跟杀人的贼匪又有什么区别呢?

他是伤了心的,几乎将命都丢在南边了,跟着宁克申出关,就只是为了报恩。

其实若非如此,这个人怕是也不可能下定决心自愿跟来,还就是这一番周折,才有了这样的事情。

多尔衮也听说了,他道:“此人一心跟着克申,叫他进宫为十一阿哥诊治,倒也是全然不惧,还是有些心胸见识的。克申回来与爷说,他进宫为十一阿哥诊治,必当竭尽全力。凡事都听安排。但只一条,将来事情无论成与不成,都不要留在宫中做太医。要去克申身边侍奉。”

这个人的情况很特殊。他是为了报恩,宁克申也是有些气概血性的,并不肯将人视作奴才,因此这人是自由之身。

哪怕说了这样的话,也只是做宁克申的从属,并不是宁家的奴才。

这事宁克申倒是肯的,可他不好擅作主张,把事情同宁翘和多尔衮都说了,关于这个良医的安排,多尔衮既将差事交给了宁翘,自然也是由着宁翘安排的。

“你呢?你心里是如何想的?”多尔衮问宁翘。

十一阿哥的事情隐而未发,至今外头都不知道十一阿哥情形如何,但是十一阿哥露面太少了,外头的传言很多,并且很多都是对十一阿哥不利的。

立太子的风声难免传出去,哪怕皇太极那里没有再提及,但是总有些人说起来的,更何况皇后与庄妃那里也并不死心,为了这个,朝野上下都不是很安静。

但因为并无大事发生,宸妃与十一阿哥地位稳固,皇上待关雎宫一如往昔,甚至要更爱重些,因此蠢蠢欲动的人,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
宁翘轻声道:“进宫为十一阿哥诊治,行事这般隐秘,可宫里大概也会有很多人盯着的。十一阿哥的病症,宫里知道的人可不少。主子爷和皇上,宸妃娘娘都是闭口不言的。也无人敢当面探听。因此,这送进去的人就是唯一的突破口。一定有许多人试图接近他,试图从他那里知道些什么,然后做些什么。”

多尔衮道:“无妨。”

“这个人身边跟着的都是爷安排的人。他也知此事轻重,不会胡乱走动应答的。不会有人能接近他探听消息。他在宫中的安危,爷可以保证。”

宁翘便道:“主子爷这样说,那妾就安心了。妾其实也不愿意此人留在宫中。若是好,他留在宫中,就意味着十一阿哥从前不好,总会有人要拿出来做文章的。若是结果不好,就更不能留在他宫中了。好歹是一条性命,我还是想护着他的。”

多尔衮听着垂眸轻笑:“素未谋面的人,也值得你这般维护。”

“是素未谋面,但也是个关键人物,总不好胡乱安排的。”

宁翘道,“克申救了他的性命,总不好叫他折在宫中。将来他能脱身的时候,还是将他安置在克申身边,就在宁家过日子吧。”

多尔衮道:“这事原是你安排的,爷也说过,样样都许你去做。自然是依着你的。如今听你说了,爷心里也有数了。”

一瓷盘的莲子,倒是叫她剥了一小半了,多尔衮不想她吃这么多的苦东西,直接叫人进来给端走了,换了她爱吃的小糕点进来。